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史懷哲是哪裡人?


想考醫學院的學生應該知道史懷哲是哪裡人嗎?
或者 用比較精確的定義來說
“想要報考醫學院甄試的高中生應該要知道教授心裡的醫者典範的生平”嗎?

就今天的報導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不然的話, 在教授面試這關應該得不到什麼好成績 也就進不了醫學院 當不成醫學生了

只是因為不知道史懷哲是哪裡人就被冠上書讀太少
我覺得 這話批得太重了
並不是想為高中生或是想考醫學院的學生平反
只是
個人覺得這種批評並不甚公允
流露出略顯偏差的知識的傲慢

“想要報考醫學院甄試的高中生應該要知道教授心裡的醫者典範的生平”
依類似的思考邏輯
是不是考生也應該知道台大醫院第一任的院長是誰?對台灣醫療的貢獻?
或是這一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是哪裡出身?專長領域?
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
台大確實是台灣醫療指標醫院
諾貝爾獎也是世界性的指標榮譽

想推甄日文系的高中生
是不是應該準備一下日本近代文學史
順便了解一下大江健三郎 三島由紀夫是哪裡出身
因為他們都是近代重要的作家
或是在某些人心中是不可不知的指標性人物

話說回來教授可能不會問到 村上春樹 白石一文 石田衣良 淺田次郎 奧田英朗等等
因為這些還在世的作家 就算書再怎麼暢銷 也不夠學院派
不過
也許會希望學生知道一下團塊世代 戰後嬰兒潮 與安保事件等等
因為這也是重要的“常識”

如果不知道這些有的沒有的瑣碎的豆知識的話
是不是就應該被冠上“知識不足”的帽子?

我覺得不是

當我知道或是記得一特定的知識
我就認為這應該是大家都了解的常識
並以這標準做為評價基礎
如果不懂的話
那就表示某種的程度不足 或是能力不足
在我的解讀就是知識的傲慢

在上位者應該要了解他所說出的話的份量
經媒體放大演繹後與
我們一般升斗小民的份量是不同的
希望年輕的學生多念一點書
也許可以選擇不採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方式
我人微言輕
但是我覺得
教授 您言重了!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村上の1Q84

趁著出差
花了三個晚上
在福岡日航飯店把上下兩冊看完
看完之後
有種莫名其妙的憂傷
好像再怎麼努力都沒用的無力感